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翀: 党建引领振兴 公益立德树人
2021-11-15
陈翀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碧桂园集团董事会董事,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执行会长。
广东省海外留学青年联谊会会长,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委员。
在今年9 月5 日举行的中国政府最高规格慈善奖项“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上, 碧桂园集团董事会联席主席杨惠妍凭借在慈善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捐赠个人奖”;鉴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慈善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受到荣誉表彰。自2005 年至今,碧桂园集团及其创始人杨国强、杨惠妍父女已先后9 次被授予“中华慈善奖”。
从1997 年杨国强匿名捐出当时的一半身家100 万元,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 到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以及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三所慈善性质的学校,再到杨惠妍接下父辈慈善公益的旗帜,透过国强公益基金会的专业运作,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栉风沐雨24 载,改变了无数寒门学子、贫困地区群众和他们背后的家庭的命运。据国强公益基金会统计,截至2021 年8 月,已累计为全社会捐款超90 亿元,涉及精准扶贫、职业教育、高校科研、救援救灾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帮扶对象遍及全国16 省57 县,已助力49 万人实现脱贫……
“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前,碧桂园正聚焦五大振兴,以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反哺乡村公益事业的“1+5+N” 乡村振兴模式,助力实现农村现代化。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十四五”时期,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将有哪些更多的举措和行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碧桂园集团董事陈翀先生,听他讲述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慈善公益故事。
记者:国强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3 年,是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先生及联席主席杨惠妍女士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是广东省5A 级基金会。基金会响应国家号召,兴学助教,扶贫济困,树立了广东基金会发展的典范。请介绍分享国强公益基金会的创办发展历程、经验成绩。
陈翀:早在基金会注册成立之前,杨国强先生以及杨惠妍女士就热心公益事业,1997 年杨国强先生便开始了爱心助学活动,此后从未间断慈善行为,杨惠妍女士也受其父亲影响持续关注社会问题,尽己所能关心他人、造福社会,基金会在教育树人、扶贫济困、救灾重建等众多领域开展业务,累计捐赠超90 亿元。
国强公益基金会发展的历程(1997-2020 年) 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兴学助教授人以渔,先富帮后富(1997-2012 年)。为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创办国华纪念中学,杨国强先生先后两次拿出当时一半的身家,同时参与扶贫事业·马边甘洛对口扶贫、参与抗震救灾·汶川桑坪中学异地复课。
第二阶段是成立公益组织,探索组织化运作。2013 年10 月14 日,国强公益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创建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开展多样化的高校捐赠项目,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设立了“国华杰出学者奖”项目等,以及进军精准扶贫领域、结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等,慈善网络不断扩大。
第三阶段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实现公益创新发展。除继续开展教育慈善类项目外,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于2018 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事业,将扶贫提高到主业高度,结对帮扶全国9 省14 个县。截至目前,已助力超49 万人脱贫,帮扶项目涉及全国16 省57 县。
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诸多高校就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加深合作,为产教融合联盟的成立奠定基础。同时,基金会支持“鸿鹄计划”、“广东省社会组织国强领军人才计划”等行业人才培养项目和参加行业交流会议和论坛。在政策关切领域做精准扶贫的碧桂园样板和国强公益基金会实践模式,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持续将先前发展阶段积累的公益项目经验应用到扶贫点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供给物力、财力、智力资源。
记者:国强公益基金会自成立来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您就任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后,积极安排部署,把党建工作同慈善项目有机结合, 以党建引领公益慈善之路。请介绍基金会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下一步规划。
陈翀:在党建工作方面,目前,中共广东省社会组织委员会已批准国强公益基金会成立中共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功能性党委,由我担任党委书记。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党支部2019 年3 月成立,隶属省社会组织党委,党支部包括基金会秘书处、基金会理事、监事党员以及基金会投资、举办、开办的企业、慈善学校等党员共137 名。
党组织的建设是推动基金会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基金会坚持在党建引领下推进业务发展。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矢志不渝跟党走,推动爱党爱国家文化建设,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推进公益事业发展。二是党支部成立以后,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基金会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致力推动红色基金会建设,推动红色公益活动开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基金会发展的源动力。三是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员挺身而出、勇作表率。四是不断推动基金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全力参与社会公益与乡村振兴等工作。
未来,国强公益基金会党委将紧密围绕省社会组织党委的目标要求,推进基金会党建工作上新台阶,全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基金会类别的党建标杆,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会务高质量发展, 发挥“一导向四融合”作用,即以打造爱党爱国家基金会为导向,党建工作融合会务管理、业务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推动党组织与党员深度参与社会公益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记者:国强公益基金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为愿景,坚持把教育树人、文化育人、乡村振兴、社区可持续发展四个内容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扎实推进,成效突出,请介绍主要代表性案例、亮点及成果。
陈翀:国强公益基金会秘书处重点跟进项目共56 个,其中主要涉及教育树人、文化育人、乡村振兴、社区可持续发展四个内容。
在教育树人上,一是教育助学: 1997 年4 月21 日,基金会荣誉会长杨国强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用于资助广东省20 所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截至2021 年,向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共捐赠4500 万元。二是创办慈善学校:基金会创办了三所慈善免费学校。2002 年创办国华纪念中学,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目前总投入已超过7 亿元, 共接收了3405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2013 年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目前总投入超过8 亿元,该校是一所慈善性质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截至2021 年学院累计招收高中毕业生3955 人,其中家庭困难学子2320 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2019 年捐资3 亿元, 创办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 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免除学杂费,目前在校学生1167 名。三是设立专项基金: 2017 年,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1 亿元启动“惠妍教育助学基金”,为顺德区内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帮助, 用知识改变命运。截至2021 年,惠妍教育助学基金资金资助学子超4500名, 服务助学直接服务学子逾47000 人次。国强公益基金会设立了国华杰出学者奖等二十余项教育助学专项基金,并捐赠资金支持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展,助力国家科教兴国。2018 年开始,未来10 年内,国强公益基金会将向清华大学捐赠22 亿元,助力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文化育人上,国强公益基金会向国际儒学联合会捐赠1 亿元,该捐赠为国际儒联成立以来最大一笔捐赠,将用于儒学研究、普及、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和传播等精神文明传承工作,支持人类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等相关工作开展;向敦煌研究院捐赠900 万元, 用于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洞窟保护展示设施建设;向潮州市政府捐赠1000 万元, 重点扶持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帮扶东乡非遗刺绣手工艺。
在乡村振兴上,国强公益基金会一直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2007 年捐赠2.1 亿元帮扶四川马边、甘洛; 2010年选定广东英德作为结对帮扶点, 捐赠近5 亿元全力推进英德整县78 条村的帮扶工作;2018 年,积极参与碧桂园集团在9 省14 县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结对帮扶行动,探索4+X 模式, 打造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道路。
在社区可持续发展上,2020 年, 国强公益基金会与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共同发起了“共创美好社区计划”, 支持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实施“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目前,以湖北、广东为试点,首批遴选了60 个组织作为试点单位,每个组织支持资金5-10 万元,支持这些组织带头探索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探索社区共同治理的社会参与路径,培育一大批社区志愿服务骨干,构建集志愿服务项目、队伍、人才于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2020 年,国强公益基金会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共创美好社区——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计划试点”,组建了社区志愿服务队186 支,志愿者17086 人次,累计受益24.4 万人次,覆盖60 个社区。开展乡村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试点工作;逐步打造“碧绿守护计划” 品牌项目;还发起“碧善种子计划”公益创投大赛,向全社会传递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理念。
记者:基金会除了上述四个主要发展内容以外,还积极参与了哪些领域的工作?
陈翀:基金会创办3 所慈善学校, 成立4 家社会企业,第一张准公益小贷牌照,行业认定了碧乡农业公司为“中国金牌社企”、国华文旅集团为“中国好社企”。此外,积极参与了国家、民族、百姓面临灾害与风险时的应急救援、助力行业人才发展等领域的工作。
在支持行业发展方面,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共同发起“鸿鹄计划”,三年共计投入超500 万元,支持中国基金会新任及后备秘书长成长;与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共同发起“广东省社会组织国强领军人才培训计划”,三年共计投入600 万元, 针对青年会长、秘书长以及社会组织专业技能人才开展,旨在培养社会组织高素质青年领军人才队伍。
碧桂园及国强公益基金会在国家、民族、百姓面临灾害与风险时,开展应急救援,2008 年汶川桑坪中学异地复课项目安置1500 多名师生前往广东碧桂园学校复课。2008 年全国发生雪灾, 对灾情迅速作出反应,捐款400 万元用于救灾。2009 年为台湾八八水灾爱心捐赠450 万元,开展“援助台湾地区失学原住民学童计划”。2010 年为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千里驰援,捐款捐物超170 万元。2013 年雅安地震,碧桂园集团上下共同救灾向中央驻港联络办捐赠1000 万港币。2013 年广东水灾,捐赠救灾款项和物资共27 万元,深入灾区抢险救灾。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支持全社会抗击疫情,碧桂园集团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紧急捐赠2 亿元人民币,设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基金,主要用于采购防疫医疗物资、关怀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及其亲属、关爱防疫一线志愿者等,以实际行动支持一线抗疫。2021 年向河南水灾地区捐赠2800 万元救灾物资,助力防汛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
记者:您多年来致力于顺德本土和全国多地公益慈善,忙碌在公益慈善最前线,您对如何做好基金会工作有着怎样理解,对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为国家和人民造福有哪些心得体会?
陈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公益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多年来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秉承“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信念,用企业管理的方式做公益,以教育和文化为手段,以人的培养为中心,促进乡村振兴,社区发展, 推动国家民族富强与人类社会进步。
不仅是捐钱、捐股票,国强公益基金会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现金流,就是哪怕有一天最极端的情况发生了,例如万一公司倒闭或者家族破产,孩子们还能不受影响, 一直受到资助——这就是我们对他们的承诺。我们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引入社会企业,优化公益资金分配方式,提高社会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回报率,社会企业盈利不断投入公益事业。确保无论集团如何变化,公益事业可以长期地开展下去。
今后,国强公益基金会将带动全体员工、业主、合作单位等自发履行社会公益,搭建各方参与的公益共同体,让更多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探索构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 的社会公益模式。
记者:国强公益基金会携手碧桂园公司,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以高度契合的慈善理念,凝聚起广泛而强大的社会力量,体现了企业家饮水思源、帮扶弱势群体、促进共同富裕的浓厚情怀, 如何来概括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慈善理念和公益道路,怎样带动全社会更多的人加入慈善队伍,在社会上营造更好的慈善氛围?
陈翀:国强公益基金会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为愿景,以教育和文化为手段,以人的培养为中心,促进乡村振兴、社区发展。
国强公益基金会设立爱心助学专项基金,号召碧桂园全集团员工及全社会爱心人士进行爱心助学捐款,开展结对家访活动、暖冬行动等,助力贫困学子完成学业。2018 年6 月开始,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开展“五个一”、“心愿100”助学捐款活动及“梦想空间” 计划,四年来参与“心愿100”已超过41.6 万人次,440 余个爱心队伍、单位参加捐款,共筹集善款4488.0114 万元, 累计帮扶欠发达地区困境学子29380 人次、帮扶人数18833 人。
2020 年,国强公益基金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试点工作,组建了社区志愿服务队186 支,累计受益24.4 万人次。
在实践探索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搭建乡村振兴共同体、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的“双体共促”的帮扶建设机制。我们希望能够联合政府、科研院校、金融机构、村集体、专家学者等关注三农工作的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带动更多人、更多力量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凝聚各方优势资源、各司其职,实现美好向善、多方共赢。
记者:请分享基金会的下一步发展规划。
陈翀:未来,国强公益基金会在做好已有项目的同时,以教育和文化为手段,以人的培养为中心,促进乡村振兴、社区发展,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基金会将以科技为支撑,解码升级新动能, 调动已有资源正在进行有益尝试,进一步发挥撬动和积累多方资源的功能,将碧桂园集团、博智林等自有科技企业的价值引入到公益领域,整合现有公益项目,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促进,同向增长。“科技+ 公益”的落地一般需要两个承接载体,即人才载体和地域实践载体,人才载体可在教育板块寻求整合和探索,而地域实践载体可充分发挥项目已覆盖的乡村和城市社区的空间优势,释放新动能。
以商业为手段,通过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四家社会企业:碧乡农业、国华文旅、惠众小贷、万木齐,分别承担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产品转化、乡村非遗保护和焕新、提供公益小额贷款、推广庭院经济等任务, 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开发有品质、有温度、有故事的产品与服务,为家庭困难学生和农户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助力其完成学业或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过上幸福生活。以商业化手段重塑贫困地区产业活力,并将获得的经济效益再次投入扶贫事业。
以人人参与为动力源泉,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撬动相关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坚持“三带一融”公益理念,即带上员工做公益、带着客户做公益、带动上下游企业做公益、融合业务做公益,构建起一个企业、基金会、政府、爱心客户、上下游企业的“公益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