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慈善参与基层治理的“广东德胜模式”
2024-08-2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慈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已成为我国创新基层治理、推动社区发展的新生力量。
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及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德胜社区基金会”),依托“慈善信托 + 社区基金会”的创新机制,扎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围绕社区问题和居民需求,组织开展系列慈善项目,协助基层党委和政府成为社会问题的回应者、慈善资源的联动者和公益生态的共建者,为新时代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3月22日,2024年顺德区基层治理人才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班
社区基金会参与基层治理的主要路径
2008 年,我国迎来首家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基金会——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基金会,社区基金会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服务地理区域的特定性、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及其作为公共慈善机构的属性定位,能够将基层社区的慈善资金、专业能力、志愿服务等慈善资源组织起来,就近解决社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社区性公共问题。社区基金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慈善参与基层治理的“广东德胜模式”的主要路径,可以归纳为四方面:
第一,丰富社区共治主体,壮大社区发展实力。社区基金会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等多方参与,为社区治理带来多元化、多层次的力量支持,有助于壮大社区发展实力,构建多方联动、共建共治的新局面,推动社区健康发展。
第二,集结社区慈善资源,推动社区慈善发展。社区基金会集结社区慈善资源,搭建社区公益平台,推动社区服务供给和慈善事业发展,提升居民福利,助力社区资本创建与运营。这一过程不仅夯实慈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促进慈善文化深入社区,为热心慈善的居民提供广阔舞台。
第三,强化居民主体意识,促进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基金会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其运作方式和目标紧密贴合居民的期待和需求。居民在参与中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自主意识和自治理念。这有助于推动社区治理民主化和规范化,促进居民自治。
第四,扩宽社区治理路径,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和资源配置机制,发挥着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难题、提高社区居民福利供给的重要作用,也是促进社区发展与居民参与的创新机制,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社区基金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整体而言,我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资金来源、项目运作、社区参与、专业化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及时总结并分享好的经验,为其他社区基金会提供参考,尤为必要。
德胜社区基金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模式
德胜社区基金会2017年5月在广东省民政厅正式登记成立。通过“慈善信托+社区基金会”的创新架构,依靠4.92亿元慈善信托本金的保值增值收益,为社区基金会深入、持久地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可靠、永续的资金支持。
3月6日,德胜基金会邀请政府、高校、村居等代表召开整村社区营造交流会。
成立数年来,德胜社区基金会从社区问题和居民需求出发,通过开展“和美社区计划”,资助教育发展、社区照顾、社区营造、公益创新等 4 个领域的慈善项目,联动社区多元主体和慈善资源,积极搭建本土慈善资源网络与专业支持平台,探索形成富有活力的“德胜模式”为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探索了新路。
自成立以来,德胜社区基金会采取补位策略,高效配合政府工作,聚焦资助领域与重点方向,提升公益资助效率,助推顺德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在发展成为 5A 级慈善基金会的同时,有力推动了顺德基层治理创新。
截至2023年12月,德胜社区基金会累计资助 1000 多个慈善项目,资助总额达 1.68 亿多元,慈善项目覆盖顺德 84% 的城市及农村社区,慈善项目资金规模居全国社区基金会之首。德胜基金会聚焦社区社会问题,以党政引领为核心,通过模式创新、资助引导、共营生态等举措,成为基层社会治理高效且可持续的参与主体。
党政有力引领,创新保障机制。一是顺德区党委和政府注重对社会资源的方向引领,通过建立“联席会议 + 专责组”的政社协同机制,指导德胜社区基金会业务开展,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二是强化基层政府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落地支持,镇街统筹资源,联合德胜社区基金会解决社会问题。三是以理事会为载体,搭建企业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为基金会的工作建立支持网络。
双轮驱动保障社区慈善可持续性。以“慈善信托 + 社区基金会”双轮驱动,创新公益慈善模式。一方面,“顺德社区慈善信托”落地,4.92 亿元本金委托专业信托公司保值增值,每年的收益用于支持德胜社区基金会开展慈善项目。二是德胜社区基金会坚持“专业资助”理念,以企业精益管理理念打造专业资助体系,形成高效的社区慈善管理体系,确保实现有效公益。
“和美社区计划”聚焦社区重点问题。德胜社区基金会“以社区需求为本”开展项目服务,聚焦顺德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不高、长者和精神障碍人士的社区照顾服务不足、社区人际关系疏远、社区参与度低等问题,努力实现“幼儿有优育,长者有照顾,社区有力量”的资助目标。“和美社区计划”成为当地除政府购买服务之外,社会资金持续支持基层治理的稳定社会资源。
政社协同营造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生态。一是以村居书记和青年人才为重点,与清华大学合作,联合顺德区委政法委、区民政人社局等,举办顺德区基层治理人才研修班。二是设立小额资助、“非限定资助”等方式,打造多维孵化支持体系,培育基层治理的多元主体。三是基金会通过资金配比、联合资助等方式,撬动镇街党委和政府、基层村居委会、社区企业、慈善组织等多元资源投入。
“德胜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自今年 9 月 5 日起施行。
此次修法,增加了发展社区慈善并作为慈善事业促进措施的条款,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基金会是社区慈善的重要载体,也是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培育和发展枢纽型社区基金会,构建良性互动、协调互补的政社关系等方面,德胜模式提供了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党政引领是慈善力量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的保障。“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现代化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不能靠基层党委和政府单打独斗,而是要营造好的制度环境,为社区慈善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便利。
“德胜模式”的支点,一是顺德区党委和政府陆续出台系列文件,培育社区慈善力量,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二是德胜社区基金会主动服务发展大局,与政府部门和村居组织紧密合作,开展社区需求调研,精心设计慈善项目,实现协同、辅助、补位和探索等功能。
构建政社互动机制,让社区慈善效能最大化。在顺德区政府与和的慈善体系联席会议机制的基础上,德胜社区基金会进一步与 10 个镇街建立公益合作伙伴关系和沟通联络协调机制,构建“基金会 + 镇街政府”公益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多元参与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活动,邀请顺德区委、区政府领导和 10 个镇街的相关领导、公共服务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出席,实现充分沟通,出台配资政策,联动多方共同支持社区公益,为“和美社区计划”的全域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准确把握定位,打造接地气、高效益的慈善平台。德胜社区基金会注重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明确“一个平台、三个角色、四个领域”的战略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准确把握自身的发展定位。作为本土资助型、支持型基金会,德胜社区基金会扎根顺德,聚焦资助领域,打造接地气的公益平台,建立优势主导型的项目执行机构遴选机制,形成立体式、规模化的资助模式,从项目、行业、生态 3 个层面开展资助。基金会不仅提供项目资金,还加强执行机构专业能力和人才培养,使有限慈善资源发挥更大社会效用。
撬动和整合社会多元资源,推动公益生态良性发展。德胜社区基金会通过开门举善、设立冠名基金等方式,搭建公益参与平台,积极链接整合企业、行业商协会、社区等慈善资源。通过联合资助模式,丰富公益资助体系,促进需求、项目与资源的有效对接。针对不同类型组织,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对初创公益组织、青年公益组织、社区内的自组织,采取小额资助的方式,同时支持公益人才成长,支持初创组织的发展;对专业机构,进行大额资助,培育其成为顺德公益行业的中坚力量;对平台型组织,则通过项目合作,资助其在顺德公益生态圈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傅昌波,博士研究生董培,来源:人民日报)